分享按钮

未来3年,环保企业的“生死战”|青山

日期:2023/02/23  点击:734 次
 作者|青山研究院

话题深度探讨戳此与主编交流


导语: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

季节的春天来了,但业绩的寒冬还没有过去。
最近一些出人意料的消息频频曝出,巨亏、易主、退市,一开年就是要摊牌的架势,行业的种种问题比表象更加严重。
如果将环保上市企业的业绩和盈利数据推演到整个行业,过去一年业绩跳水的环保企业数以万计,利润下滑和亏损的企业同样规模巨大。
了解下来,大概是这么一些直观的心声:
  • “原来所维护依仗的资源越来越不灵光了,市场开拓成了大问题”

  • “已经做过的项目越拖越久、越拖越多,有些大概率是没戏了”

  • “增量市场几乎是群狼环伺,有些项目稍一接触已经硝烟弥漫了,市场竞争越来越大”

  • “利润空间越做越薄,不做是等死,做是走钢丝”

  • ……诸如此类。

事实上,这种艰难在去年就显现端倪,环保企业不管大小,不管国企、民企还是外企,都“难”言不绝。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青山研究院陆续与业内近30名企业家朋友交流过行业发展问题,这其中有民企也有国企,有上市企业也有非上市企业,在交流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大家有一个极强的共识,那就是“太难了”。
大家之所以都发出“太难了”的感概,这背后更多的是看到了系统性的难题。其中一位企业家直言,“对于大多数环保企业而言,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一年能亏掉三年的盈利,甚至更多,尤其是这几年行业利润在不断下滑的过程中,未来3年,环保企业的生死时刻真的到了。”

这篇文章就此话题和大家一起探讨,也欢迎青友们留言交流。


01

投资放缓、竞争恶化

万亿环保市场面临深度出清


之所以说企业面对的是同一种难,是因为难处在根源上来自行业的两个变化:
一是投资放缓,环保行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增量市场在急剧萎缩。
环保行业过去近10年的高增长主要依赖国家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期间环保企业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持续快速攀升,很显然这种增长逻辑是阶段性的。
2021年起,国家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开始放缓,环保产业发展逐渐从快速扩张的工程投资建设模式,逐步向稳健经营的运营模式转变。
这种转变意味着市场份额的急剧缩减,大量将生命线建立在工程建设业务的企业面临巨大压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甚至会直接出局,最近环保上市企业大面积亏损的现象可以说是对这种逻辑的具象表现。
关于这一转变,在文章《数万环保工程公司面临生死局|青山》中有深度全面的解读,需要了解的读者可点击标题阅读原文。
二是竞争恶化,绝大多数企业生命线撑到了极限,抗风险能力弱到一触即溃。
为什是恶化,而不是加剧、激化,因为当前的市场不仅是竞争激烈,同时在向不健康的方向演化,破坏规则、践踏底线的现象时时发生。
竞争混乱加上太强的资源导向特征,把行业逼到了无法进化的糟糕状态。
很多企业的生命线被种种不良机制逼得太紧,抗风险能力十分羸弱,很多项目盈利成为了概率事件,亏损的风险在急剧飙升。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下,很多企业就是一台没有制动系统但油门已经踩到底的重载卡车,路况一旦出现异常就是灾难性的。
近两年暴雷的企业不是没有易患意识,而是速度降不下来失控了。
总体而言,当下的“难”一方面是市场这块蛋糕逐渐停止增长,而另一方面是分蛋糕的玩家仍在激增。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之下,没人能够轻易取胜,当下搞清行业的底层逻辑之变,自身所处的细分赛道之变,对于环企业而言将是一门困境突围的必修课。

注:关于当下环保行业底层逻辑之变、各细分赛道之变以及企业的打法之变,在青山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趋势洞察报告》中有系统剖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梳理和思考相关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戳此查看


02

量变迅猛、质变迟滞

10年10万亿,国产替代征途漫漫


环保行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概括起来就是——量变迅猛、质变迟滞。
根据官方数据,过去10年国家的以及各类污染主体在环保上的投入高达10万亿级,但这些投入基本上都在投在了量变上。
这些年来,环保企业的数量暴增,行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环保上市企业在近5年增加了近百家,但估值都不高。
与此同时,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一路增长,城市水处理、固废处理设施接近饱和。
这当然是因为行业处在从无到有的粗放阶段,巨额投入下效果是有的、但效益不高,在看得见的地方做的多、在看不见的地方做的不够。
行业的投资重心在工程建设方面,科技创新、专业服务水平较国际水平还有差距。大量环保公司跟房地产开发商相似,整个产业链上没有出现质变的导向,没有形成技术驱动的机制。
工艺设计方面以及泵、阀、仪器、仪表等硬件供给上较国际水平仍有差距。国产替代喊出了口号,但距离真正实现将是一段更遥远的征程。
此外,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积累上欠佳。技术类岗位从业者长期待遇、地位不高,对管理等其他方面的高水平人才同样没有吸引力。行业内大量要求专业技术的岗位上是非专业人士在“盲操”。
总体上,多年来巨大的投入补上了生态环境的历史欠账,尚未引导行业走向质变驱动的方向。

那么,在现象的背后,各类环保市场主体具体是怎样的处境呢?请看第03部分。


03

生态链个角色优势难以施展

民企、国企、外企各有困境


环保行业门类众多、规模庞大,有不同体量、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参与其中,按理说这样一个行业应该生机勃勃才对,但事实上各类主体都存在“有力使不上”的情况。
其中,以三类企业群体的困境最为突出:
一、民企的创造性施展不出来
民企是环保行业数量最大的企业群,活跃在行业的各领域,以其灵活机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解决大量其他类型企业触达不到或者解决不了的需求,是推动环保行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这在过去的发展中已经得到验证。
上一篇:栗战书在黄河保护法实施座谈会上强调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 推动黄河保护法贯彻实施
下一篇:习近平:加快新能源、绿色低碳研发和应用推广!